4月3日,万林博物馆三楼珞珈咖啡室外是数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强对流天气,学术沙龙现场却是一阵阵欢声笑语,伴随着现场主持人的告别声,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由151amjs澳金沙门、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学院、文学院、化学院、高等研究院、药学院联合协办的原计划1.5小时的“毕业论文不焦虑——人文社科专场”在超时半小时后终于圆满落下帷幕。
从“揭秘论文盲审标准”到“支招避开论文写作雷区”,两位老师旁征博引、风趣幽默的轻松对谈方式,不仅让严肃晦涩的学术讨论变的有趣、有料,更在直播平台上实现了观看人次两度破万的“壮举”。
这样一场得到观众高度认可的学术沙龙,是如何打磨成的呢?让我们来揭秘沙龙幕后的故事吧~
【缘起】
总策划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工办主任 关琳
在毕业季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的困惑开展指导活动,是“薪火相传”导学相长工作室自2020年就开始的品牌活动。每次活动后收到的热烈反响,都让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坚定前行——应学生所需,与导师同行,促导学相长。
在工作室新学期碰头会、人文社科小分队线上会、人文社科+新工科师生工作团队午餐会等若干次头脑风暴后,活动的主题、定位、任务细节不断清晰起来——办一场不焦虑的学术沙龙!充满战斗力和创意的辅导员伙伴和学生骨干们说干就干,将美好的构想化为现实:筹备宣传物料、启动问题调研;汇聚各学院的设备“拼”出了一套三机位直播系统;辅导员老师和博士生同学搭班来主持、一群小伙伴们为“如何把桌椅摆放得既随意又不失格调”而冥思苦想……
最后我要感慨的是——作为本次活动的灵魂人物、两位主讲嘉宾真的太“硬核”了!他们毫无保留地将求学、治学多年的宝贵写作经验在这次沙龙中倾囊相授,以至于我这个工科背景的辅导员都听得津津有味,不敢错过一分钟(错过活动的小伙伴可以点击链接查看回看哦~)
当然,再打个广告吧:继论文硬核指导后,我们还将推出答辩指导沙龙,请同学们继续关注吧!
【打磨与碰撞】
人文社科专场总执行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辅导员 杨辉
最初接到任务时,我是非常懵逼的——真的很怕没人看。因为在最初规划阶段,工作室的计划,仍是按部就班在学校融媒体中心演播室里做的一场LIVE 公开课(观看效果相信大家心里有数)。因此我在接下任务的一开始,就强烈提议换一种 “形式”——可以不那么正式、甚至不那么“正经”,轻松地聊日常“焦虑痛苦”的学术问题——毕竟看到 “学术” 这俩字儿我都开始焦虑了~
没想到与工作室小伙伴们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场地风格、嘉宾人选、茶歇安排、文案风格,甚至两位主讲嘉宾也心有灵犀一致提出“咱别做 ppt了”……在“珞珈不焦虑”(此处请某商家支付广告费)的理念下,我们学术沙龙直播大工程顺利开动啦!
直播不是新鲜事、学术沙龙也不稀奇,但“咖啡馆+学术沙龙+直播”对我们确实是头一遭。克服场地困难、寻求直播技术外援;给嘉宾做心理建设“咱没提词器”、疯狂PUA主持人 “随机应变不准搞台本”……我们就是要用十二分的真诚为同学们准备一场精彩的思想碰撞交流,而非做一场“表演秀”。
活动成功与否,在于大家的口碑和信任。活动结束后有同学悄悄问我,“下一场沙龙是什么主题、在什么时候”——这是最令我骄傲的时候。沙龙刚进入下半场时,微信视频号团队因误判我们“录播作弊”而封禁了直播间。但即便紧急申诉复播以后,直播间依旧再次达到了上万人次观看。
真心实意的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同学们解决一个小问题,相信大家感受到了我们的诚意!
主持人
社会学院研究生辅导员 陈珂丽
出于对圆满完成以往五期“毕业硬核指导”系列活动的工作室指导老师们的信任,同时也对受邀嘉宾以及合作伙伴的信任,自受工作室委托、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本次活动始,我就相信一定能办好。
最终因为时间关系,本场沙龙以一种分享人和听众都意犹未尽的状态结束时,我得到了一个信号:圆满完成了。当然,从参与活动策划到镜头前的呈现,其实每一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本次活动是为了解决哪些同学的哪些问题?邀请哪些嘉宾?大家喜欢的活动方式是怎么样的?如何让线上的同学也享有好的参会体验?两位主持人的默契如何达成?一切的头脑风暴和新的尝试,都是我们办好“以学生为本”活动的初心见证。
2次线上会议,5次线下碰头,为本次活动定下具体活动风格、活动流程以及现场布置和设备调试的基础。在我看来,活动能够顺利举办,源自于全体工作人员的倾情参与。嘉宾们充分准备、毫无保留地分享,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里及时收获到满满的干货。前期结合工作人员专业特长,合理、明确地分工,保证了活动开展的流畅性;及时协调,充分合作让活动成功举办更加顺利......相信同学们收获良多,也相信用心打造的活动一定不会差!
【动起来】
学生总执行、二号机位摄像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 李想
办一场学术讲座,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当我全程参与后,才深刻明白了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最初与老师们探讨时,我也曾心里犯嘀咕:“毕业论文的学术讲座?咱还要搞直播??你们确定这玩意儿真会有人听吗???”然而,真的开始做调研以后,我才发现同学们的各种困惑背后都藏着一个词儿——“毕业焦虑”。
行吧,说干就干!
然而,要办一场全程直播的讲座没那么简单。作为第二直播机位负责人的我,此前对摄像机的使用也仅限“摸过而已”, 那几天从设备操作到直播推流可谓是“速成式”学习。好在圆满完成了任务,没给小伙伴们捅娄子。尤其是透过镜头,我捕捉到了同学们认真聆听、思考与记录的点滴瞬间,这让我觉得,大家的付出的是值得的,我们给了同学们一次别开生面的讲座体验。
主持人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2 级博士研究生 刘沛彤
最初在微信群看到活动预告时,只是觉得有点意思,还在纠结要不要报个名听听。没想到距活动还有三天的时候,因为来学院开会,直接被辅导员“抓了壮丁”——要我做主持人。随后几天,陈珂丽老师和我,从“定主持风格-打磨沙龙议题- -撰写主持提纲-制作手卡”,方方面面做反复修正和润色。
活动那天,武汉正狂飙着暴雨。我也有幸作为博士生主持人,近距离体验了这次头脑风暴的全过程。由衷感谢杨老师拉我“入伍”,与两位辅导员关琳老师,陈珂丽老师一起采访四位优秀的导师:吴世文老师、李向振老师、何怡刚老师、吴华意老师,感受跨学科交流合作的魅力。
总之,这场沙龙,很“新潮”!希望这样充满硬核的学术沙龙越办越多、越办越好,也祝愿老师们百福骈臻,同处学生的我们都能顺利毕业~
博士生分享嘉宾
社会学院 2020级博士研究生 杨旸
刚收到活动邀请时,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担忧,荣幸于老师认可我的经历,担忧于不知能否很好地向大家分享心得。不过,在到达现场后,我的担忧就被现场的环境布置、工作人员的细致安排和轻松的活动氛围给消除了。看到现场工作人员一遍一遍地讨论灯光、镜头、流程、背景,我也油然而生出对活动开展的责任感。在活动之前与陈老师的交流、与李老师的沟通更是给了我更多自信和勇气。活动中两位老师的分享更是严谨细致,我作为一名正处在毕业阶段的学生收获满满,希望此类关注学生切身需求的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全程控场导播
151amjs澳金沙门GeoScience Café社团负责人 潘旭
从设备调度、音视频解决方案的规划,到多路推流和机位控制,这次沙龙是我们 Café 运营中心一次全面检验和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我们不仅充分检验了自己的实力,还在从活动中汲取了大量宝贵经验,让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站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现更加精彩的表现。此外,老师风趣专业的演讲和详细耐心的解答也给我们这些幕后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益良多。希望这次活动能够激发出大家的无限创意和潜力,让我们在未来的合作中展现更加亮眼的表现,共同创造更加精彩的未来!
一号机位摄像 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生会学科发展部工作人员 王芷青
有幸作为“藏”在摄像机背后的人参与了整场讲座直播。我们用镜头记录了导师门两个小时里兼具学术底蕴与人文关怀的流畅输出,也记录了同学们蓬勃的学术热情,还用肉眼见证了活动背后每一位参与者的付出。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成长,也期待未来能够在更多学术活动中相见。
问卷设计、弹幕维护 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生会学科发展部工作人员 魏林
从大胆的构想到每一步细节的实施,我非常荣幸地见证了毕业论文不焦虑讲座一点点建构、实施,最后圆满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和各位老师以及小伙伴们在工作中建立起的“战友情”,从每个人身上我都能学到很多,在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中,每个人都闪着光。
海报设计 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生会学科发展部工作人员 盛铭
作为负责前期设计和宣传任务的工作人员,很开心这次活动能够顺利、圆满的举行。看到同学们踊跃提问,老师耐心给予答复,我也感到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参加这一类的活动,一起学习进步。
场地对接、现场摄像 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生会学科发展部工作人员 杨万淑
作为负责场地申请和现场摄影的工作人员,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在讲座之外的画面。在讲座结束以后,依然有许多同学不愿离开,围着老师和师姐讨论各种问题。或许,珞珈人的“不焦虑”,不仅仅是因为一次讲座,更是因为把好学求知的态度融入日常学习中。
弹幕维护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2 级硕士研究生 靳一丹
从彩排时技术学习到直播时弹幕维护,每一项工作都使我获益匪浅。在直播现场,我很高兴看到同学们与两位老师积极互动,同时也在现场学习了宝贵的学术经验和知识。和大家共同见证同学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结语】
一场成功的直播沙龙活动背后,凝结着全体工作人员的碰撞思索与无私奉献;用真诚换来同学们的认可与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与信心。最后,感谢参与此次讲座策划与现场开展的所有老师与同学们,期待我们下次再会!
转载自公众号:樱花大道